全站检索
 
今天时间出错……
下载专区
信息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数据库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据库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据库
跨境教育研究数据库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
来源: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时间: 2022-02-11

编者按:

        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春伊始,我们发布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刚刚出版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工程系列丛书”之十七——《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中英双语版),旨在提供中外合作办学战线思考复杂问题的新视角和新启迪,凝聚更加广泛共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迎接和应对世界大变局下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各种新挑战。

辛丑牛年岁末,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中心新著《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该书由“本书编写组”主编,编写组11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

中外合作办学创造了跨国教育的中国样本,为人类教育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本书以中英双语版出版,是为了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鲜活经验和理论成果走向全球,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走向全球,与世界共享合作办学的中国智慧。中心部分成员负责英文翻译,美国教师Trenton G. Glore、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李美华教授对译文进行了校对。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共6章,32万字,以“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中心宗旨为主线,客观记录了中心十年发展历程,生动再现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打造了“六个全国第一”的开拓历程;在写作上,侧重于事实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和政策分析,系统阐发了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新增长点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与读者分享思考和处理中外合作办学复杂问题的新视角与新启迪。其中,不少史料是首次披露的。

为了让读者了解更多信息,我们摘编了《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的前言“十年开拓勇担时代使命 奠基立业赋能办学实践——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发展概述”作为本微附件。

本书兼具系统性、专业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可供管理者、中外合作办学者、筹备办学者和研究者以及学生和家长参考。



     研究中心新著与您分享思考和处理中外合作办学复杂问题的新视角与新启迪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工程系列丛书


      辛丑牛年岁末,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中心新著《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该书由“本书编写组”主编,编写组11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中外合作办学创造了跨国教育的中国样本,为人类教育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本书以中英双语版出版,是为了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鲜活经验和理论成果走向全球,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走向全球,与世界共享合作办学的中国智慧。中心部分成员负责英文翻译,美国教师Trenton G. Glore、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李美华教授对译文进行了校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共6章,32万字,以“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办中心宗旨为主线,客观记录了中心十年发展历程,生动再现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打造了“六个全国第一”的开拓历程;在写作上,侧重于事实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和政策分析,系统阐发了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新增长点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与读者分享思考和处理中外合作办学复杂问题的新视角与新启迪。其中,不少史料是首次披露的。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319日,是中国第一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平台和中心;发起成立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承担该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工作。

      十年来,研究中心团结各界有识之士,奠基立业,铸就平台,开放引领,将一个起初不是热点、少受关注的“教育小项”打造成国内外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的教育专门研究领域,以资政咨询、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外合作办学增添了强劲新动能,为政府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提供了政策支撑,为中外合作办学高效能治理、规范化建设和积极健康主流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专业支持和人才保障,有力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在教育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大的跃升。





附件:


十年开拓勇担时代使命,奠基立业赋能办学实践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发展概述



      20103月,中国第一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成立;20133月,研究中心获批成为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平台和中心;201611月,研究中心发起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厦门大学当选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在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上,研究中心创始人、主任林金辉教授提出了办研究中心的宗旨,这就是十二个字: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一诺无悔,三年一个台阶,研究中心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我们以“敢坐冷板凳”的精神,团结各界有识之士,把一个起初不是热点、少受关注的“教育小项”打造成国内外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的教育专门研究领域,为中外合作办学增添了强劲新动能,有力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在以开放促改革等方面大的跃升,体现了对时代使命的自觉担当。正如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于2016年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写的序所指出的,“近年来,林教授开拓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致力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这是难能可贵的。”潘先生的话,是对林金辉教授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肯定和鼓励。

十年来,研究中心取得的成效到底有哪些?作为一个研究机构,她的性质和本色应该是什么?在新的起点上,应该如何走好下一步?《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以“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办中心宗旨为主线,客观描述了中心十年发展历程,记录了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考;全书侧重于事实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和政策分析,阐发了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新增长点的规律,赋予管理者、中外合作办学者及筹备办学者处理问题的新视角和新启迪。编写本书,是研究中心的一次自我检查,自我督促;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与广大读者分享研究心得,共创美好未来。

     研究中心作为全国第一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十年开拓,给我们最为深切的感受是,如果说我们实现了中心创办之初的宗旨和十年的发展目标,那是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磅礴动力,得益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动实践;得益于教育部及其国际司等相关司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的强力支持;得益于厦门大学的有力保障;得益于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和驻外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海内外相关学校等教育机构、国际组织和众多媒体、学者、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和精诚合作。

 

一、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恩格斯曾经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办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创新观点的诞生,研究领域的生长,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的是土壤;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生动实践,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提供了广袤的沃土,为研究中心的成立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四十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过程曲折变化。改革开放之初,中外合作办学可行与否,不明确;政府的态度是“一不支持,二不反对”。名称也不一致,“中外合资办学”“国际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办学”等等,不一而足。后来,即使人们逐步感到了全球化气息,对国外来华办学还是相当谨慎,所发文件也不忘加一句“以上原则供各地内部掌握,不宣传,不登报”;19951月,国家教委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这是一个进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高等教育开始规模扩张,教育资源有所缺乏。中国加入WTO之后,应把WTO议定书的规则与议定等转化为国内法。到了2002年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到712个,是1995年数量的约十倍。这些因素催生了国务院法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使中外合作办学“有法可依”,但现实中仍存在“有法不依”,办学“乱象”。人们对中外合作办学信心不足,疑虑颇多。中外合作办学是“大办好”“小办好”还是“不办好”,社会认识不一,管理部门共识不够。这个时候,理论工作者对重大现实问题必须有自己的看法和说法,对社会关切作出回应,为决策部门提供咨询。

厦门大学较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2002年,林金辉教授由国家公派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在港期间大量接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外国的一批学者和高校管理者。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外面的高校对中外合作办学充满期待;外面的学界对国内学者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充满期待。回校之后,他立即向学校汇报,一是转达香港大学与厦门大学合作办学招收教育学博士生的意向,二是提出系统研究中外合作办学我们既有基础,又很必要,需要支持。意见得到厦门大学的全力支持。2003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后,厦门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在跨境教育研究领域交流合作逐步加强,人员的学术往来日益频繁,并即刻启动了与香港大学合作办学的谈判;启动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方向研究生的成建制培养;紧接着,林金辉教授应邀赴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利用港大教育学科的优势,继续深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并在港大多次作学术演讲;林金辉教授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Gerard A. Postiglione教授共同领衔开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合作研究项目,并于20071月在厦门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走向及质量保障”学术研讨会,邀请境内外相关学者出席。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认识和实践问题,林金辉教授连续在《教育研究》以及国外著名SSCI期刊等撰文,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专访,深刻揭示并反复系统阐明中外合作办学是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旗帜鲜明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虽然“体量不大”,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促进一个学校乃至于全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学科建设方面,促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发挥的作用却不小,而且必将越来越大;大力倡导中外合作办学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合理引进、有效利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跨国教育政策与管理的广泛涉猎,林金辉教授发现,研究工作要走出象牙塔,以学术的力量开展资政咨询,服务社会,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必然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科研平台,整合研究团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再次肯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初步回答了中外合作办学“要不要办”“如何办”的问题,也反映了对科学研究的需要。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前一年,林金辉教授敏锐觉察到社会、教育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发展需求,于200911月向厦门大学和教育部国际司提出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的设想,得到首肯和支持。在教育部国际司的大力推动下,2010319日,中国第一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应运而生,林金辉教授被任命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中心原称“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2013128日经厦门大学批准更为现名,并于同年315日正式获批成为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平台和中心。


二、十年的主要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涉及中外,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强。“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中的“科学”二字很值得珍惜。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学术根基,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无从谈起。政策咨询,是围绕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政策需求和决策部署,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和信息服务,提出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充实政策储备、评估政策效果,发挥智库先行作用;与此同时,围绕办学实践重大现实问题和趋势研判,为办学单位提供业务咨询和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服务,答疑解惑、破解难题、指导实践;理论引领,是指中外合作办学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在实践中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舆论、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这些作用往往表现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十年春风化雨,十年春华秋实。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秉持“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宗旨,在多年研究积淀的基础上更加理直气壮地呼吁“中外合作办学是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使之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同;首倡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新学科,并付诸实践;首提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并据此阐发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推动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以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为核心的中外合作办学基本理论的提出和学科建设的构想,夯实了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导的基石,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改革的先导。

      研究中心首提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质量效益基本关系,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基本关系;在中外合作办学性质与地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内涵、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观,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在加强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与学历学位认证,在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收费、过程监管、退出机制……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教学改革问题提出创新的理论观点和咨询意见;率先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进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发展阶段新的理论判断;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如何推进,全球新冠肺炎影响下中外合作办学如何作为……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有力推动了国家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新局面的形成。正如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指出的,“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和政策咨询平台——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在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中心服务国家大局,为政府、学校开展资政咨询。承担教育部及其国际司委托研究项目,提供系列咨询报告,承办或共同承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培训会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党建、修法、评估等工作会议,参加教育部代表团出访考察其他国家跨境教育,参与教育部国际司相关专题调研活动,提供《中外合作办学月报》信息服务等等,为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政策支撑;尤其是,按照教育部国际司对研究中心提出的“要围绕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深挖几年”的指导意见,就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中心也承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的研究项目,提供多份咨询报告;中心还应邀为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开展发展规划、项目研究、人员培训等活动,为地方政府、许多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专业支持。

 十年来,中心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主办每年一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年会由教育部国际司为会议支持机构,中心先后联合海南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厅、深圳市教育局、浙江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有的省厅多次)等共同主办,至今已有11届。每一届年会经过充分调研,选择一个办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为主题。至今,积累了11个主题,近百个分专题;参加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年会的代表累计超过7000人次。年会成果已形成“系列和品牌”,对办学实践起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的支撑作用;年会建成了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峰会,打造了理论研究平台、政策咨询平台、人才聚集平台、高端对话平台、舆论引导平台等“五大平台”(来自《人民日报》对年会的报道)

     十年来,中心凝聚各方力量,筹备成立了全国性中外合作办学学术组织。20116月,林金辉教授在第二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致闭幕词时提出筹备成立中外合作办学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倡议,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9月,中心成立筹备小组,向全国发出《倡议书》;在教育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下,中外合作办学战线积极响应和参与,经过5年多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宣告成立。研究会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创新强会”,取得骄人成绩,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60多个分支机构中名列前茅,于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连续三年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分支机构”称号。

十年来,中心深情奔走鼓呼,推动建成了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健康主流话语体系。成立之初,中心就把舆论引导作为社会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落实。中心应邀出席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撰写出版并由《人民日报》发布我国第一本《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报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发表系列文章,有的被教育部网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学习强国》平台等转载;频繁接受新华社、人民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两会E政录”、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大量地方主流媒体采访和专访;应邀到各地作学术报告、开设讲座;打造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优质平台,……。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客观、可感、可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精准解读政策,评估政策效果,收集研判回应舆情,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助力了中外合作办学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的日益提升。

      十年来,中心凝心聚力谋学术,着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稳步推进全球合作事务,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铸造了深厚根基,奠定了坚实基础。首提的中外合作办学两条基本规律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经典,得到认可,写入政府文件和教材;首提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构想并出版《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在一系列理论创新基础上,率先成建制招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和硕士生、访问学者和博士后,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高级专门人才。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日本广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2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合作;截至目前,已和美、加、英、法、德、意、葡、日、韩、以、印、芬、荷、俄、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等几十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三、关于未来的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要建成教育强国;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对外开放最全面、最深入的国际合作形式,是十几种涉外办学形式中唯一以高于部门规章的国务院法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范的办学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更高要求。例如,在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主流话语体系的持续完善等方面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新目标,面对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面对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新实践,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从全球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们必须以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助力新时代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和全球教育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要有高质量的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作为一个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中心面临发展变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不变的是使命在肩,初心如磐。面向未来,研究中心正满帆远航。社会给予我们的信任,对我们寄托的期望,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提出:在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未来十年和更长时期,坚持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宗旨不动摇。研究中心第二个十年的发展目标是:坚持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办中心宗旨,不断推进中心国际化进程,推动全国性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新发展,继续高质量服务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把研究中心建成世界一流教育研究中心。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春天必然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2013416日至17日,教育部国际司生建学、闫炳辰等领导专程来厦门大学调研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工作,看望中心师生。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在调研座谈会上指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是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三大亮点之一,这三大亮点体现了我们办院办研究中心的宗旨,那就是敢为天下先。我们做第一,但是不做唯一。”(潘懋元,敢为天下先,做第一,但不做唯一。来源于《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管理与质量保障》(下册),林金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0月版,第419页。)

     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是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我们真诚希望,与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起,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基础理论问题、重大应用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以学科建设、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引领,进一步夯实中外合作办学资政咨询的理论根基,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华丽新篇章。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咨询和理论引领》编写组

                                                                                                           202012



[关闭]
相关链接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电话:86-592-2521599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制作维护;版权所有:厦门大学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 , Xiame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