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现场
大会组委会按
2020年12月16日,第十一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线上举行。年会由教育部国际司为会议支持机构,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平台和中心)、贵州省教育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共同主办,贵州大学承办。年会同时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教育部国际司办学处处长毛冬敏出席并在开幕式讲话。大会组委会主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杨斌,大会组委会主任、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工会主席王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主持。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凌作专题报告。林金辉代表组委会作题为《加大改革力度,以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主旨报告。十多位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新局面进行学术研讨,建言献策。年会秉持历届“门槛准入、总量控制”原则,从2000多位报名者中遴选1800名代表参会。年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学术方向,坚持服务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正确导向。年会对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会《建议》部署,科学编制地区和学校“十四五”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并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对于为政府、中外合作办学者、校长以及专家学者提供广阔的平台,促进经验交流、规律探索和实质合作,服务政府决策、指导办学实践、培养人才队伍、引导社会舆论,为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仲冬时节,寒意方浓。地处贵山之南的“筑城”贵阳却一派繁忙,暖风拂面,生机勃发!
2020年12月16日,第十一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隆重召开,会期一天。由于疫情防控形势要求,会议创新举办思路和模式,在线上举办,主会场设贵阳。
本届年会由教育部国际司为会议支持机构,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平台和中心)、贵州省教育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共同主办,贵州大学承办。年会同时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
将于明年开局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引中外合作办学未来发展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学术方向,坚持服务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正确导向。年会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的“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新要求,通过学术研讨,对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会和《建议》部署,科学编制地区和学校“十四五”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并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对于为政府、中外合作办学者、校长以及专家学者提供广阔的平台,促进经验交流、规律探索和实质合作,服务政府决策、指导办学实践、培养人才队伍、引导社会舆论,为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专业支持和人才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席本届年会的有:教育部国际司办学处处长毛冬敏,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凌,厦门大学副校长杨斌,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工会主席王慧,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副校长陈祥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黃冠华、陈娟等。出席会议的还有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大学校长90余人,大学国际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处长、国际学院院长600多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相关负责人和管理人员800多人;代表还包括不少知名的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学者。年会秉持历届“门槛准入、总量控制”遴选代表的原则,并根据线上会议便捷高效的特点,从超过2000人的报名者中,邀请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0人出席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
大会主席、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主持开幕式。
教育部国际司办学处处长毛冬敏讲话
教育部国际司办学处处长毛冬敏出席年会并在开幕式上讲话。她以“继承、反思、发展”为主线回顾合作办学取得的成果,提出现阶段发展的问题和挑战,对推动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提出工作建议。
毛冬敏处长指出,“十三五”期间,合作办学在加强党的建设、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审批和监管制度、支持建设教育开放新高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新形势下,合作办学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和短板,积极应对挑战。一是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稳定的纽带作用;二是回应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总要求,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方向,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三是适应时代和发展的要求,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提质增效。
毛冬敏处长表示,“十四五”期间,在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应该更加聚焦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拓展国际合作;二是立足区域发展,明确办学定位;三是创新制度安排,加大改革力度;四是结合产业需求,优化学科分布;五是聚焦人才培养,创新教学理念;六是发挥办学优势,丰富教育供给。
厦门大学副校长杨斌致辞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工会主席王慧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致辞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致辞
杨斌、王慧、郝清杰、宋宝安代表主办、承办方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杨斌指出,厦门大学建校100年来始终秉持校主陈嘉庚精神,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坚持国际化办学路子。未来,要继续办好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并把占地2000多亩的漳州校区作为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题的国际化办学园区,在办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和“双一流”建设。学校历来十分重视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成立于2010年的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已建成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平台和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也落户厦大。学校将一如既往,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研究中心、研究会作出更大贡献;王慧强调,全球新冠疫情广泛影响,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但我国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外教育互学互鉴重要内容,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时期贵州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及省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坚定教育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决心,强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建设和推动成果转化,积极推进贵州教育国际交流提质增效,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建设,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郝清杰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要分支机构之一,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成立以来团结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和管理人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为导向,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取得可喜成绩,被评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分支机构。希望研究分会再接再厉,持续做好亮点工作,与教育部国际司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实现同频共振。强化服务导向,进一步做好“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重大、重点课题研究工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愿与大家共同努力,推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办好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学术年会,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宋宝安说,本届年会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一次总结的会议,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研究工作的一次开题会议。“十四五”位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这五年将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我们要通过学术研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特点新任务,紧扣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作专题报告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凌作专题报告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凌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杜柯伟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先后建立十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办国办、教育部等八部门先后印发专门文件,全面部署并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教育对外开放。人文交流具有概念理念目标新、意义大、领域主体方式多、内涵广、功能强等特点。希望将人文交流理念融入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更需要加强和改进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在内的各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发挥其国家关系稳定器、务实合作推进器、人民友谊催化器的作用,促进民心相通、民间友好;杨凌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扎实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决策,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中外合作办学、出国留学、留学回国、来华留学等领域开拓创新,优化服务,规范管理,为教育对外开放做出了独特贡献。中心积极配合教育部国际司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注册与认证工作,多措并举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下一步,中心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国际司推进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调研工作,助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作主旨报告
大会主席林金辉代表组委会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加大改革力度,以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发展经验,为“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是“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家扩大开放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走深走实。在思想层面,要进一步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巩固和完善已经形成的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健康主流话语体系。在管理部门层面,《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工作的步伐还要加快,并为新版《条例》的实施准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把法规规章的要求转化为治理效能。对“十四五”时期及中长期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模、速度要作出总体安排,布局结构要进一步调整。一些好的改革举措要多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推动尽快落地。在学校层面,办学主体意识要进一步强化。
林金辉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高质量发展是在与时俱进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观引领下的发展,是规模速度、布局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二是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一关键。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这种改革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的,而后逐步过渡到课程、教学改革。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触动课程教学层面的问题。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模式和流程,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学校要加大中外合作办学规范管理力度,聚焦中外合作办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三是抓住教学改革这一核心。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国家大局必须通过服务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来实现。一切体制机制改革,如果不是围绕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这个核心,就可能走偏方向,不利于人才培养;四是抓住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是加大改革力度,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保障。要按照中组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教育部把党建工作作为申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必备条件,并纳入中外合作办学监管指标体系作为评估、年度报告的重要环节,取得了成效。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在大会上发表学术演讲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俞安平,温州肯恩大学副校长严晓鹏,中原工学院原副校长杜建慧,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处处长冯伟哲,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学院院长秦洁,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迪,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梁林红。他们回顾了“十三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分享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办学经验;围绕“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分析现状、探讨规律、思考未来,提出许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理念认识、规划设想、实践对策和政策建议。这些学术演讲重点在以下方面展开研讨,进行展望,献计献策:“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和加强“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评估监管和退出机制、内部治理、风险管控、法治保障等改革,“十四五”时期支撑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区域创新与办学特色(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雄安新区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中外合作办学新发展);一些大学校长在演讲中分享了“十四五”时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及落实机制的构建,有的专家重点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及其实施路径;针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的专家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和政策建议;参与《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起草工作的专家对《指南》第一版进行了解读。
代表一致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动摇,确保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他们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政策措施适时出台,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审批程序和准入条件不断优化,评估和学历学位认证持续开展,退出机制初步建立,治理创新取得成效;高校合作办学积极性持续升温,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面临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新形势,面临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任务,要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深刻思考如何遵循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要主动适应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要进一步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独特的制度设计和优势,主动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教育规则制定,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会组委会主任、贵州大学副校长陈祥盛主持上午的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并致闭幕词。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原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黃冠华主持下午的学术报告和闭幕式。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不是1天、2天,而是365天。这个倡议早已在年会代表中形成共识。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往届年会代表通过各种方式,在会前会后、线上线下对大会主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深入研讨和交流,有的还互相走访,交流信息和经验,助推了地区乃至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蓬勃发展新局面的形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年会组织的交流研讨对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更加及时,更有获得感,他们将围绕“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办学实践,持续深入进行科学研究,为“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力量。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务院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的法规原则。目前,我国教育涉外办学有十几种形式,中外合作办学是唯一以高于部门规章的国务院法规规范的涉外办学形式,是我国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最深层次,也是最深入的表现形式。中外合作办学有明确的政策界限。它的主体是中外教育机构,缺一不可;方式是合作,合作各方必须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招生对象主要是境内中国公民;中外合作办学有机构和项目两种形式,其中,机构又有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实行“行政审批制”,教育部对依法批准设立或举办的机构和项目分别颁发机构“办学许可证”或“项目批准书”。中国教育机构没有实质性引进外国教育资源,仅以互认学分的方式与外国教育机构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范畴。例如,一般校际交流项目、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双联学位、双语授课项目、引进部分课程、外国大学预科班、交换生安排、联合培养、短期文化体验项目、合作远程教育、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都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现实中可能存在某些误读和误解,把其他涉外办学活动说成是中外合作办学;这些活动如果出现问题,容易被算到中外合作办学头上。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其他涉外办学形式的发展。消除和杜绝中外合作办学“杂音”,厘清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撑。
截至目前,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且在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有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10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125个,项目1096个。总体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含专科)占办学机构、项目总数的90%左右;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大约60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大约55万人,已经毕业的学生超过200万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合作对象涉及36个国家和地区,800多所外方高校,700多所中方高校。
“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是稳定的,方向是明确的。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吹响了我国新一轮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作为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载体的中外合作办学,无疑将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是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峰会和国家级智库平台。年会以教育部国际司为会议支持机构,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平台和中心)发起、牵头并联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共同主办。海南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厅、深圳市教育局、浙江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先后一次或多次参与主办。参与承办的机构先后有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温州肯恩大学、中原工学院、福州大学、福州墨尔本理工学院、泉州理工学院、鲁东大学、暨南大学、贵州大学等。据统计,参加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年会的代表累计超过7000人次。教育部国际司相关领导出席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年会;出席往届年会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相关部门、教育部其他相关司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教育部学位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领导。在代表构成方面,有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其“国际口”负责人,大学校长及其国际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大学国际学院负责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学者等。
历届年会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十多年来,年会打造了五大平台,对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资政咨询、服务社会、引导舆论的独特作用:一是理论研究平台。年会围绕中外合作办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累了十一个主题,近百个分专题,至今,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具有标志性和显示度的系列,对服务政府和学校决策,培养人才队伍,引导社会舆论,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起了独特的、重要的作用;二是政策咨询平台。年会组委会先后承办8次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座谈会、征求意见会、专家培训会,直接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中外合作办学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三是人才聚集平台。年会凝聚了大批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培养了一批专家型中外合作办学管理者和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专业队伍;四是高端对话平台。年会建立了政府、办学者、校长以及专家学者的高端对话机制;五是舆论引导平台。年会通过大量研究和媒体支持,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推动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主流话语体系。事实证明,年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家级智库和学术界的品牌,已经成为国家中外合作办学决策的重要建言者、政策效果的重要评估者,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重要引领者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发起、牵头单位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3月,是中国第一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2013年3月,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平台和中心;同年9月5日,教育部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基地和政策咨询平台——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在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11月,厦门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首届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研究中心具体承担秘书处工作。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组织委员会由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组原召集人、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担任名誉主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以及参与当年主办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承办单位领导共同担任主任。本届年会组委会主任为厦门大学副校长杨斌,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工会主席王慧,贵州大学副校长陈祥盛;组委会副主任为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处处长王睿;组委会执行主任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娟,贵州大学国际处处长洪云;组委会秘书长由洪云兼任。
12月15日,大会组委会召开媒体线上见面会,王慧主持,林金辉、陈祥盛等组委会成员出席,参与会议报道的媒体代表参加。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新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及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多彩贵州网、贵阳日报等地方媒体采访本届年会,对大会作了客观全面深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