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辉谈境外办学发展新趋势
[编者按]2016年8月24日,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做客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重点谈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应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境外办学新的发展趋势。
《人民政协报》用了整版篇幅,就“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教育发展新机遇发表记者对林主任等的专访,并全文发表林主任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牛鼻子”:师资质量》。本网站以《林金辉谈境外办学新趋势》为标题,摘要记者的专访。
2016年11月20-22日,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发起并联合河南省教育厅、中国高教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筹)主办,中原工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将在郑州举行。作为年会筹备工作的一部分,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于今年4月启动了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新理念、新政策、新实践》。更多的研究成果将继续通过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月报》、第七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中心网站(cfcrs.xmu.edu.cn)和微信公众号(CFCRSXMU)等平台陆续发布。如有引用,请务必标明出处。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教育发展新机遇
《人民政协报》记者 陈亚聪
面对新机遇,民办教育更具优势
“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需要多方面人才的支撑。教育必须适应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培养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才。”谈及“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语气里充满着期待。在他看来,这将为众多学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牛立文带来的一组数据为这一判断做了辅证:……
“‘一带一路’将给部分民办学校带来新的出路,而且与公办高校相比,他们优势更明显。”林金辉建议,部分民办院校把发展空间拓宽一些,寻求“境外办学”的机会,这对一些在生源上有压力的学校将是新的出路。过去,一些公办院校也做过类似尝试,但目前“走出去”的专业涉及面较窄,多是武术、汉语、中医药等带有中国特色的专业。随着各国间经济合作领域的扩大,很多国家更需要的是应用技术型的专业人才。对此,无论是创办学校还是输出人才,民办院校都比公办院校更具优势。“许多民办院校本来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样的人才更易受到国外学校、企业的认可。”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康正的想法与林金辉不谋而合。“民办院校资金更自主、机制更灵活,且有更敏感的市场嗅觉。”正因为此,当发现“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市场空白后,民办教育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设立相应的专业,“不像公办学校需要考虑招生计划、资金审批等”。同样,当某个专业与市场大趋势不吻合时,民办学校也能及时“刹车”,调转方向。对此,朱桂玲同样深有感触。“尽管许多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但与热门的经济等专业相比,国内学生还是不愿意报考。如果是公办学校,可能会因为人数少取消这门课,但是我们可以坚持。也正因为此,我们等来了机遇。”“如今,我们更大胆了,与外国开展教育合作不再偷偷摸摸了。”谈及“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康正说自己终于等来了政策,再也不怕学生们“没文凭”了。原来,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
合作交流需要继续“深耕”
……
去国外调研境外办学情况时,林金辉发现很多国家都为中国学校的境外办学做好了充分准备,甚至连校舍都建好了,中国学校“拎包入住”即可。可事实上,目前我国只有5个境外办学机构和98个境外办学项目,与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相比,数量上还有较大发展可能。“我们与国外的交流还不够深入。”林金辉希望国内院校到境外开办专业时,一定要先进行市场调研。同时,最好与国内企业“捆绑”,配合企业走出去。比如,国内汽车企业要拓展国外市场,一定需要相关的国际化人才,与其自己培养人才,不如一开始就与高校合作,而企业与高校这样‘捆绑’的方式,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搭建了一个多赢的平台。”
境外办学,搭起教育民心工程的桥梁
“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生事物,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重要形式,对扩大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争取更多话语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林金辉认为,作为涉外办学的一种,境外办学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有着重要意义,也将是未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加强教育合作交流、打造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之一。“要铺设好民心相通的桥梁,教育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而发挥这一作用的重要手段就是境外办学。”
林金辉告诉记者,我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活动始于20世纪后期,截至2016年7月,共有境外办学机构、项目103个。他指出,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应稳妥推进。在教育对外开放发展新时期,相关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使境外办学主动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增强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境外办学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具备大规模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应从小规模、高质量入手,鼓励先办项目。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境外办学。
林金辉希望高校行动前,一定要进行充分论证和准备,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出去办机构不是件容易事,跨出去了,再收回步子就更难了。因此,一定要考虑可持续性。”还要选好合作契合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模式、服务当地模式、公共关系模式,使学校顺利落地生根。“尤其在专业设置上,除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还应该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在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固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核体系。“要落地生根,尤其要注意‘本土化’问题,融入当地社会。既不能丢掉中国的东西,也不能脱离当地文化,否则很难‘讲好中国故事’。”
……2002年,教育部曾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由于国务院已经决定取消“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设立教育机构(含合作)及采取其他形式实施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审批”和“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实施专科教育或非学历高等教育审批”,教育部根据取消审批工作和相关改革要求,于去年11月决定废止这一《管理办法》。林金辉建议,应尽快开展境外办学新情况的深入调研,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境外办学新的管理办法。“不过,取消审批不是放任不管。学校在开展境外办学前,一定要主动取得政府支持;相关部门也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林金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