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检索
 
今天时间出错……
下载专区
信息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数据库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据库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据库
跨境教育研究数据库
《人民日报》频繁发表本中心理论文章(附理论文章原文)
来源:    |   作者:    |   时间: 2013-07-25

 

 

[编者按]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成立时,《人民日报》当天采访了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第一时间发布了中国第一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成立的消息。3年来,该报发表了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4篇理论文章;同时,多次采访了本中心成员,发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建议。

201032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相关政策建议。

2010824日,林金辉教授应邀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专题采访。827日,《人民日报》第18版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倪光辉、赵婀娜就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政策走向等,结合林金辉教授所提供的观点和有关资料所写的综述和评论。

2012724日,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在郑州接受《人民日报》专访,就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系列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012年1124-26日,《人民日报》有关方面领导应邀专程莅临海南三亚,出席本中心与海南省教育厅、中国高教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筹)联合主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127日,该报就有关问题对中心成员进行了采访,并对本次会议作了长篇报道。

4篇中外合作办学理论文章目录及全文如下:

         1.规范健康有序

         ——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谈中外合作办学

       《人民日报》2010827

 2.创新,旨在实现质的突破

 《人民日报》2011225

 3.教学评估应该是一种服务

 《人民日报》2011914

 4.着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人民日报》20121018

 

 

规范健康有序

——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谈中外合作办学

《人民日报》2010827

 

 

      [本网站编者按]在本文,林金辉教授强调了他提出的中外合作办学两条基本规律,以及遵循基本规律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生命线的命题;再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最基本的规律有两条:一是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二是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必须根据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和对自己的合理定位,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引进、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考评方法、师资队伍等;通过不断改革课程与教学,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收了高额学费,承诺这个那个,可是最后学生得不到发展成长,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最后国家不满意。这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吗?《教育规划纲要》“20字方针”中,有“育人为本”4个字,落实到中外合作办学中,最重要的是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从跨国教育的经验看,质量是否有保证,关系到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生死存亡。目前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是对质量的评估,其关键是要很好的把握这条生命线。本着中外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执法和处罚机制及退出机制。处罚机制是什么?走到底就是退出机制。你办不好,你就退出。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判断一个机构、项目能不能达到示范性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需要改革的有许多,如管理体制、财务制度等等,一切改革,如果不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来进行,改革就很难成功。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中外合作办学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对这个核心认识不足,观念模糊,应当充分认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坚决纠正错误观念;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合理引进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长效机制。

    “优质”,不仅指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还可以是国外学校的特色专业与优质课程;引进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引进什么,必须首先考虑我国急需的,例如,当前急需引进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能源、矿产、环保、金融等)相关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应当与我方合作学校或学科、专业“门当户对”,充分考虑我方合作学校的办学实力、水平和特色,使双方资源可以有效匹配、优势互补;必须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全过程加以对待和监管,并在办学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加以本土化,否则,引进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水土不服”,变成“非优质”或者“劣质”。

 

 

 

 

 

 

 创新,旨在实现质的突破

林金辉

《人民日报》2011225

 

 

     [本网站编者按]在本文,林金辉教授就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提出政策建议。同时,首次提出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的构想和呼吁。

 

 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趋同化的弊端。一些机构、项目目标模糊,定位不清,导致办学质量低劣、社会公信力不高。在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怎样实现质的突破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布局调整是前提。应当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地域、学科、专业分布以及机构和项目的比例等进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使布局更加均衡,分类更加明确,层次更加合理,切实杜绝低水平重复。

     创新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是关键。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计划、教材选择、培养过程、培养方式、教学制度、师资管理、学生素质建构等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选择多样化的模式。例如,对引进的国外课程,决不能采取简单机械的“拿来主义”办法,而应当结合实际加以本土化改造,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利用和创新。再比如师资管理,一些外教因为教学、科研及生活条件等原因“来去匆匆”,频繁的教师更换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应不断创新师资管理机制,在政策上进一步保障外教的工作生活条件,同时严格外教的准入门槛,切实保证引进的教师留得住、用得上。

    科学有效的评估和执法处罚是规范办学、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办学失范、有法不依、管理不力,创新就无从谈起。虽然执行中难免会碰到问题和阻力,但只要有利于质量提升,就应该坚持下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不断加大依法奖优惩劣的力度;还应通过建立投诉仲裁机制加强对办学者的监管,提高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需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其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当把研究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适时建立一门新的学科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由此形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这不仅有益于以专业教育的方式培养中外合作办学所需的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而且有利于以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引领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教学评估应该是一种服务

林金辉

   《人民日报》2011914

 

 

 [本网站编者按]为了宣传和配合教育部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启动,《人民日报》约请林金辉教授撰写关于教学评估的理论文章。本文部分观点来自对中外合作办学试点评估工作的总结和分析。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和质量建设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香港教资委质素核证评审小组类似于内地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教学评估”)专家组。评审小组对香港理工大学的质素核证体现了教学评估服务于大学的正确理念。评审小组“4天开了36次会议,中午吃盒饭,晚饭自己解决”,利落,高效!

内地首轮教学评估在争议中落幕,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值得充分肯定;新一轮教学评估是在首轮基础上的创新,强调教学评估为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本质,应成为创新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曾三令五申,强调不搞形式主义,严禁弄虚作假。但内地一些高校出于各方面的压力或者需求,把教学评估奉为服务对象:自评成了“填补漏洞”,对照评估指标“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演变成了“为评而建、为评而改”,“折腾”、“扰民”,“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大学完全在为教学评估服务。

 相比之下,香港的大学质素核证却显得从容、公正和有条不紊。评估小组要求,不论校长还是老师,学校的每个人只能与评审小组见一次面;见面没有客套,直奔主题,开放式问答,问的都是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体现了评估为大学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

 内地关于教学评估的批评一直很多,有的难免偏颇、过激,但这些批评也反映了评估确实存在“隐患”。试想,专家组进校考察,前呼后拥,如何能够了解真实情况?“微服私访”、不预告、不要学校做准备,随机抽查、组织座谈,反而可能提高教学评估的信度与效度。

 内地高校评估的问题,与高等教育体制和强制性的政府外部评估机制有关。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评、评什么、谁来评的问题。

 香港的大学“迎评”,不为政绩,不为功利,只为“教学质素”的提升,评估服务于学校建设。

    “评什么”是评估标准问题,标准过于统一,难以反映大学的办学特色;标准“过度量化”,看似科学、准确,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信度,反而为“钻空子”留下了空间。其实,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特色的认同才是检验大学办学水平的可靠标准。《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统计大学实力,分五大类,以问卷结果考察“校友声誉”等因素,广受认可;香港把素质核证的重点放在课程内容,考察课程管理,质量监控,值得借鉴。

    “谁来评”是关键。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清一色来自高教系统内部,难以排除多受干扰的可能。评价主体多元化、中介化、社会化是教育评估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可行的途径是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下的中介评价制度。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香港教资委评审小组成员包括本地和海外学者,有高教系统外的人士如学生家长、中学代表和企业家参与评估,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这一点也是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

 

 

 

 

 

 

   着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林金辉

《人民日报》20121018

 

 

  [本网站编者按]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人民日报》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专门开辟了《迎接党的十八大专栏》,选取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领域约请相关人士撰写理论文章;其中,教育是选取的领域之一。《人民日报》在20121018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4篇理论文章。这4篇文章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文章从统揽全局的高度论述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的文章侧重于教育公平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的文章论述高等教育问题;本文作者林金辉教授的文章是有关教育对外开放,以及教育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成就斐然,举世瞩目。10年间,一个充满活力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稳步上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提高。请看一组数据: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达33.97万人,占全球总数的14%,居世界第一;2011年,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万多人来华留学,我国正成为一个新兴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来华留学的增长率超过了出国留学的增长率;截至目前,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1594个,我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已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政府间的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教育高层磋商机制,签署了政府间双边及多边人才培养与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和执行计划,国际合作与交流正朝着制度化机制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与外国合作,已在100多个国家开设了387所孔子学院、509所孔子课堂,开拓了中国沟通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渠道;目前全球学习汉语人数达到4000多万,汉语教学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外语教学之一;一些高校尝试海外办学,初步取得成效;与此同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涉外政策法规,教育涉外监管机制逐步完善,有力保障了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0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教育国际化之路的成功探索,其经验和启示主要有三。

    一是主动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趋势。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各国教育对外开放,并为每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参与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良好的时机。10年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我们不是闻风而动,消极应对,被动适应,而是审时度势,科学判断,主动把握,据此提出了教育领域对外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在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的主体战略定位;2005年以来,先后提出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互利共赢”、“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等一系列包括教育开放在内的对外开放战略;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在教育对外开放上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新命题,明确提出了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新要求,实现了教育对外开放理念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突破。坚定不移实行主动开放,实现教育开放的科学发展,是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主题词。

 二是以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10年探索,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外开放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发展和成长。为了推进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公平,我们在教育对外开放实施战略和策略上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系列政策信号和政策措施上。例如,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多次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又适时发出了合理引进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政策信号。

 三是教育对外开放要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教育开放领域问题复杂,情况多变。10年间,我们面对如何确保教育主权不受侵犯,如何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教育倾销,如何应对许多国家采取不同方式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恶意抢夺;我们面对美国迪克森州立大学违规招收中国学生和滥发文凭事件以及“孔子学院风波”;我们面对有意或无意反对教育对外开放的各种论调,以及把教育国际化与“西方化”、“美国化”、“麦当劳化”、“哈佛化”划等号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在挑战和冲击面前,我们从容应对,以理论创新引领教育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创新之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中,要立足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国家之间的教育发展没有“共轨”,教育国际化不能简单地“与国际接轨”或“向发达国家看齐”。10年间,我们平等对待各国文化,注重双向交流,让世界了解和欣赏我们的文化;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时加以本土化改造,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不断实现创新和超越。

 过去10年,教育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10年,仍然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程的新旧矛盾也将不断凸显,“深水攻坚”务求全胜。不断深化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们就一定能以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闭]
相关链接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电话:86-592-2521599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制作维护;版权所有:厦门大学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 , Xiame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