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检索
 
今天时间出错……
下载专区
信息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数据库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据库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据库
跨境教育研究数据库
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主旨演讲
来源:    |   作者:    |   时间: 2013-07-24

中外合作办学:定位·质量·理论建设

           ——在“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林金辉

大会组委会要我作主旨发言,我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最重要的是三件事,即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建设。

一、着眼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实践和新启迪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进展和新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发生了许多可喜变化,取得了许多新进展,进入了快速、平稳、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

1.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创新实现了新的突破,最主要是教育决策层的理念创新,起到了引领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发展的作用。如: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注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注重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注重全局性,而不是局部问题;注重理论研究及其引领作用。

2.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不断有新举措。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在行政审批和行政监管方面出台和即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比较明确地发出了中外合作办学未来发展的政策信号。

3.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可持续因素得到有效遏制和消除,新审批机构项目的质量以及已有机构项目的办学水平均有明显提升的迹象。

4.近期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更加注重以生为本,注重保护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注重引导社会舆论,壮大主流舆论,主动掌握中外合作办学的话语权,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话语体系,有效抵制了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错误观点和认识,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舆论向好的方向转变,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高。

5.决策部门主动把握和适应世界跨境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新思路,以中外合作办学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本次学术会议是主动适应和服务于中外合作办学新实践,着眼于实践经验的新启迪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一次会议

本次会议要探讨的若干分专题已在《会议邀请函》列出,现作简要说明。

1.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建议结合教育国际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际,着重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和条件。

2.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向与路径

建议着重探讨中外合作办学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支撑体系。

3.中外合作办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把全国2762所高校都变成世界一流大学,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由于高水平大学需要巨大的投入,建设数量不宜多。未来几年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可能会有这样的政策信号:

1)设立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注重与世界高端的大学合作。

2)设立非法人资格机构或举办项目,注重学科、专业特色。支持非法人资格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突出双方办学特色,鼓励双方发挥综合学科优势,探索学科专业管理新思路和新办法。

3)加大对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4)通过评估等方式,对办学水平低,质量差的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整改、停办,逐步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退出机制。

这方面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可以先易后难,抓住重点。例如:①强强合作,强项合作,是否可能诞生一个新的名校或产生一个新的好项目?②海外一流大学为什么要来华办学?

4.中外合作办学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建议着重研究应用性、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问题,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次参会论文有多篇研究区域中外合作办学的,如四川、河南、贵州、福建、广东、江苏、浙江、辽宁、海南等。

5.中外合作办学如何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要素。本专题可侧重于探讨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管理的改革。

6.中外合作办学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已全面启动。建设高水平大学,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高等教育改革进展至今,好改的都基本改了,改革已进入“深水攻坚”期,改革过程中各种新旧矛盾也将不断凸显。如何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成熟的教育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完善和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内部治理机构,从而达到促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是本专题应着重研究的问题。

7.若干国家和地区涉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与管理

在国外,中外合作办学往往被看成是其实施教育全球化战略的组成部分。传统和新兴的“教育输出国”和“教育输入国”都有不少关于涉外合作办学的经验可以从比较的视角对其政策和管理进行探讨。

以上专题的研讨,都应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展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导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否则,就会走偏方向。如果人才如何培养,质量如何提高,心中无数,方向不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宽泛性和确定性

1.“中外合作办学”宽泛性

解放前的教会学校,建国之后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改进的哈工大,是“中苏合作办学”;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援助,校际交流项目,是“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工商管理部门管理的“非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机构”,有不少被列入“中外合作办学”,等等。

2.“中外合作办学”的确定性

现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适用本条例。”它没有直接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定义,而是框定一定范围的办学活动;它只规定“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一部分办学活动,还有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也存在盈利性办学机构)不在其调整范围之内。而1995出台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直接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定义:“本规定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目前,我国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审批制和证书制。

(二)中外合作办学定位

1.如何定位

1)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教育在中国的主要实现形式。

2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

3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从“补充”到“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质的突破。

关键在于,写到政府文件的条文,还需要变成人们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行动。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们还做得很不够。

4)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最重要途径?

①三十年来,“教育国际化”一直是学界推崇和研究的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教育国际化”写进政府文件。②中外合作办学能否成为“教育国际化”的“助推器”?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它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贡献率”是多少。

5)中外合作办学能否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6月,我在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术会议上的闭幕词上提出,“在法规文件层面,中外合作办学否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定位,可能比较符合中外合作办学今天已1765机构和项目的实际,比较符合我国教育国际化趋势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与提高的前景,同时,也显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外合作办学总体规划的正确性。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经过测算,高校保持现有招生规模(见图1),到2020年毛入学率也将上升到36%。增加的4%要用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扩大高职招生规模以及用于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未来几年,中外合作办学还会有大的发展。

1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图

第二,目前,176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每年招生数量大约8万左右。未来几年,招生数可能上升较快。但是,看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

2.理论上定位正确、明确,在实践上有重大意义

如果定位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或者“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某些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定就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和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也将得到根本改变。例如,目前不少学校没有把中外合作办学放在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高度认识,不少学校把中外合作办学定位在学校其他办学活动的补充,当作创收的手段,把学校变成国外劣质教育资源促销的平台;一些高校虽然已经把“国际化”三个字写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却没有把“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纳入学校国际合作交流部门的职能范围之内;一些学校把“国际合作交流”职能仅仅看成是“迎来送往”的外事部门;有些学校把“中外合作办学”放在“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管理,放松入学资格要求,抢夺生源,收取高额学费,管理混乱;一些学校仅仅把中外合作办学批文当作到物价部门申请高额收费的依据。

总之,虽然已经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写入法规条文,但把这一条文变成人们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行为,还任重道远,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作出不懈努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观

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应当有个客观的说法。

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看,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总体水平偏低,生源质量较差,师资学术水平不够高。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用另一个标准来评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并非都是质量不高的。什么是教育质量?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学生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明显提高,这就是教育质量。

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社会适应面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二)着力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机制

1.机制比法律更重要

已有法规与不断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修订之前,应适时出台全局性(不是局部性)的规章或政策文件,及时发出政策信号,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发展。

2.当前,应重视两点:

1)中外合作办学审批制度的改革。例如,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评议的指标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已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质量如何提升问题。

当前,教育部已在研究关于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不久就会出台。

(三)构建质量保障机制良好运行的支撑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发展和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1.财政支撑

应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成本核算阳光化,以审计、监察等手段,切实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督促办学主体通过校内拨款、社会募集、设立基金等形式落实对本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建议尽早启动“中外合作办学重点支持项目(学科、专业或机构)建设工程”;尽快出台国家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评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为谁示范、示范什么、怎么评选、谁来评选的问题,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积极沟通协商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财政资助、税收优惠政策、外汇管理相关政策的落实。积极推动和支持地方政府设立中外合作办学专项基金,对本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奖励和资助。

2.政策法律支撑

只有用刚性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引导中外合作办学,才有可能实现其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3.舆论支撑

大力引导社会舆论,壮大主流舆论,主动掌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的话语权,形成积极健康的话语体系,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抵制关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错误观点和认识;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机构、项目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提高;采用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方面的舆论引导能力。

4.人才支撑

必须依靠一大批具有教育国际化理念及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和地区教育合作与交流任务和要求,熟悉国外(境外)教育制度、具有中外合作办学日常管理能力和实务运作能力、适应新形势中外合作办学需要的管理人才和其他专门人才。

5.理论支撑

应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主动服务决策,扭转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用不上,不够用”的局面;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机构培训和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平台优势,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专业支持;积极指导和推动以凝聚研究力量,共同探究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宗旨的中外合作办学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

四、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建设

(一)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

1.为什么要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建设,可以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可以促进宣传、普及,引导社会舆论;实际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可直接转化为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行动;在理论建设中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起步较晚,进展较快。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脱离实际,理论空洞,书卷气太浓;二是实际脱离理论。陈述事实,发表局部经验或个人感想,以偏概全,不能上升到一般理论。这集中反映在实际部门反映的:“用不上,不够用”。

2.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有一位美国学者说过,教育研究“是不结果实的树”,他认为,每年有那么多教育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出版,有什么用吗?它们只对作者晋升有用,或只是满足了作者的自我成就感,而对教育实践没有起什么作用。我的看法与上述美国学者的看法完全不同。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或迟或早,或多或少会对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实践起推动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有的应用研究具有很明显的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有些基础性研究、学术研究,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决策者或实际办学者。后者更可能是一个“润物细无声”和“春风化雨”的过程。

3.必须把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提高到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的高度来认识。上述提到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律支撑、舆论支撑、人才支撑和理论支撑体系的建设,都需要主动研究和掌握中外合作办学规律。当前,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可有可无者的仍大有人在;许多领导思想重视不够,具体支持不够的现象确实存在。

(二)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建设应关注的若干问题

1.关注中外合作办学重大现实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在重视中外合作办学基本理论研究,进行基本理论建设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关注活生生的、火热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把研究重点放在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上。例如,除了关注“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之外,当前还应关注:(1)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和观念创新问题。如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等;(2)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问题;(3)中外合作办学审批制度改革问题;(4)中外合作办学布局调整规划问题(如区域调整、机构项目比例调整、学科专业调整、办学层次调整、外方合作院校所在国别调整,等等。这种调整通过两种方式进行:①审批;②通过退出机制实现结构和布局的调整);(5)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体制与内部治理结构问题;(6)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

2.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要保持学术的相对独立性

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学术自由是超越不合理干扰而追求真理的权利,它是理论创新的土壤和保障。理论工作者应保持应有的理论勇气,在服务决策、服务社会时做到“帮忙不添乱”,在遇到中外合作办学难题时,能够站出来“扛一扛,闯一闯”。

3.关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方法创新

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方法论的成熟。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应该有独特的研究方法。这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学科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应处理好如下几个基本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关系;多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关系;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关系。

4.关注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一大批具有国际化理念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和地区教育合作与交流任务、要求,熟悉国外教育制度,具有中外合作办学日常管理实务运作能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需要的管理人才和教师队伍。

这几天,我全部拜读了本次国际会议的论文,觉得与去年的论文相比,研究主题更为鲜明,内容更为集中,学术水平和质量有所提升。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各位代表的共同努力,会议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本次会议,适逢西方的“感恩节”,海外代表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不多,水平却不低。这次盛会还将起到国际宣传的作用,让世界各国知道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在蓬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研究正在蓬勃发展。


 

[关闭]
相关链接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电话:86-592-2521599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制作维护;版权所有:厦门大学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 , Xiame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