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有约260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落户,却仅有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128个。“引进来”的热度与“走出去”的力度不均衡,成为新时代值得关注和破解的课题。今年年底,首个《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将有望发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主办、上海电力学院承办的全国首届高校境外办学研讨会,6月28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份30多所高校的80多位代表,共同探讨如何让境外办学“走得出、留得住、办得好”的话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介绍说,近年来中外合作的高校办学成长迅速,已有2600个左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落户国内,有50万名在校生,毕业生超过160万人。与之相对比的是全国目前仅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4所高校开展境外办学,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8个。
据悉,目前国内高校境外办学主要形式有3种:中方高校海外独立办学,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大连海事大学斯里兰卡分校等十余所,约占境外办学总量10%左右,上海高校目前还没有这类海外独立办学;中外联合办学,即由中方高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采用“X+X”办学形式,学生短期在华学习,大部分时间在海外学习,如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等;境外政府、企业或组织提供办学条件,由中方相对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如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等。
研讨会上,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等多位专家就当前高校境外办学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学术演讲;在交流讨论环节,来自各个大学国际处、国际教育学院、境外办学机构或项目的代表纷纷发言,围绕高校境外办学如何“走得出、留得住、办得好”提出许多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会议探讨了高校境外办学的内涵、动因与模式,梳理了高校境外办学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障碍,提出了精准支持和规范管理高校境外办学的政策建议;代表们还就研制《高校境外办学指导意见》和《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提出了不少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从研讨会了解到,境外办学涉及招生模式、学籍注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信息公开、学历学位、资金筹措、资产管理、部门协调、风险管控、知识产权、法律指导、服务当地、文化适应、质量评估、准入标准、退出机制等多方面政策问题。今年2月,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单位开展“高校境外办学”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有望在年底前后发布,为高校自主开展境外办学提供专业指导,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推进该项工作,近3个多月间,该课题组已先后在北京、昆明、成都、南京等地召开协调会或调研座谈会。